做崇高的设计——救生设计
2014/1/10
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到2013年的4.20雅安地震,有多少同胞深埋于废墟下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逝去,又有多少从瓦砾中挖出,却在送往医护站途中逝去?我们无从考究究竟!但是,我们的救援队伍依然是拿着铁锹十字架奔赴前线,一幕幕的场景,让我们看到的是救灾队伍的装备落后和医疗器械的匮乏,一场场灾难过去,我们的社会依旧缺乏科学的防灾预警、应急救灾的规划与设计。灾难面前所呈现出来的救生设计的全无意识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深度的分析。
救生设计这样的课题研究及产品设计,将让设计师发现新的设计价值,承担起更崇高的、拯救生命的设计使命。救生设计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非常重要的创新领域。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救生设计“save lif design”课题研究,我们对童慧明教授进行了专访。
Billwang工业设计网:为什么会把救生设计作为学院的设计研究课题?
童慧明:在 2008 年夏 “512汶川地震”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仅进行过一次,源于救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救生设计”问题严重性,由学院几位教授发起组织课题组、数十名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了研究,针对最主要的“自救”与“被救”两大方面缺失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Billwang工业设计网: 救生设计是否成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发展趋势?
童慧明:这类课题属于“社会创新”范畴的研究,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倡导,不太可能成为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因为这类课题研究不会创造 GDP,在当下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社会背景下,院校并未有资金可以支持这类研究向高水平迈进。
Billwang工业设计网:在国内材料学界尚未形成对救生设计的探讨,国内有没有其它高校和研究机构将救生设计作为研究课题?
童慧明:在每年科技部等国家机构的“科研项目指南”中均看不到此类课题,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并未听说有哪所高校、研究机构将“救生设计”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国家救灾总指挥部、民政部等机构也未组织过此类研究。
Billwang工业设计网:作为国内救生设计的先驱,你对救生设计未来发展有什么期许?
童慧明: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已成为过去40 年来造成突发性大量生命灭亡、并引起社会恐慌的头号杀手。“救生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基本没有“经济效益”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由政府主导并投入资金展开长期、持续的研发,并把优秀的设计成果委托专业企业生产、制造,成为国家救灾的战略储备物资。一个国家对“救生设计”的态度,直接体现为对国民生命价值的态度。